-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学校主页

今天是:

郭诚杰临证思辨特点
发布时间:2015-07-16 13:52:36 来源:郭老专题站浏览次数:

  (殷克敬 等  整理)

  一、从肝论治乳腺病

  郭诚杰教授认为,《灵枢、经脉》云:足厥阴经经脉布于胸胁,乳头色青属肝,若肝气不舒,胸胁经脉郁阻不通,气机不畅致气滞血瘀而见乳腺疾病。乳房部位为足阳明经脉所过,阳明乃多血多气之经,乳房又是妇人气血流注之处,若肝气受阻,又可横克脾土,导致脾胃气机失其升降,致水湿不化而痰湿内生,气血痰湿互结乳络,形成乳腺疾病。郭老曾对500例乳腺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性情急躁易怒者374例,点74.6%,进一步说明乳腺疾病与肝有关。正如明代医家余听鸿所云:“若治乳从一‘气’字着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气为血之帅,阴生阳长,气旺流通,血亦随之而生,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用”,所以当以经调为要,若月经失调,则疾病易于发生;肝藏血之功受损,久则血虚而耗阴,故火旺,继则伤及肾阴,肾阴亏虚,肾阳亦损,故摄胞无力而病生;若肝疏泄失职,月经未按时而下,必致气滞血瘀,导致经来腹痛。郭老曾普查的317例乳腺增生病人中有妇科病(子宫肌瘤、宫颈糜烂、痛经、盆腔炎等)者228例,约占71.93%。子宫与乳房标志着妇女的生理特征,月经按时而下,乳房因月经而变化,两者气机通畅。若月事不调,气机不宣闭结,必致乳房气滞血瘀结块而痛,从而说明肝气不舒是本病的主要因素,所以治疗本病时应重视辨证论治。郭老从事乳腺病临床数十年,深感辨证在乳腺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同属乳癖病人,因年龄、体质不同,其症状不同。如同样是双乳疼痛,但其疼痛的轻重程度、性质、兼症则各不相同,有的患者除疼痛外,别无其他不适,但有的患者常有困倦无力、食欲不佳、面色不华,脉沉细等症,说明有气虚脾失健运之证;若伴腰腿酸困、畏寒怕冷、夜尿多、脉沉细,表明有肾阳虚的症状,根据不同的证情,临证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法则。在临床诊治中,也有无证可辨的病人。所以郭老认为在辨证的原则下,也应结合辨病,因有些病在某一阶段,由于个体差异,并不能将所有症状表现出来,中医学认为证情与病位有所不同时,应重视病位,乳房疾病病位在乳,其病变表现多种多样,如乳房肿块的大小、边缘、表面、硬度、活动度、与皮肤有无粘连等都需要审视,均需用触按法检查和判断,必要时应用辅助诊断的检查方法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而确诊,所以郭老认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乳房病的诊治中是尤为重要。

  关于乳房病从调理冲任论治,郭老认为,冲任的功能与女性激素极为相似,从中药功效分析,无独立调理冲任的品,而调理肝肾之物亦能调理冲任,而益肾之药,多有调理女性激素的作用,只要调理好肝肾,冲任则亦调理。所以应重视乳房病中舒肝气益脾肾的法则但。当然,诸如乳痈则应使用清热败毒之药,再加疏肝之品调理治疗。

  总之,郭诚杰教授治疗乳腺疾病这种从肝论治为主的观点。临证时应遵循这一总的治疗原则,在其思想的指导下,应依据实际表现而知常达变。

  二、临证辨思特点

  1、乳癖

  [辨证思路]

  乳癖属于“乳痰”、“乳核”范畴。清代高锦庭所著《疡科心得集》始称“乳癖”,并对其症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该病因病机多因肝气不舒,冲任失调而导致乳房胀痛结块,该病多以在经前、生气、劳累后疼痛加重肿块增大变硬为特征。近年来据国内多数普查资料普查统计,发病率已上升为22%。故此国内近年来成立了多家腺病医院和乳腺病专科。此病已列为乳癌前病变,癌变率虽然较低(1%3%),但发病率却较高,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治以舒肝理气,调理冲任,软坚散结为主,应用针刺治疗又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药物配方常获满意良效。

  郭老在大量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乳癖患者大多数患有生殖系统疾病。例如: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子宫肌瘤、宫颈糜烂、盆腔炎等。子宫与乳房标志着妇女的生理特征,月经按时而下,乳房因月经而变化,若月事不调,必导致乳房气滞血瘀结块而痛,从而说明肝气不舒是本病的主要因素。雌激素能促进乳腺细胞增生现代医学已被公认,女性雌激素分泌量的多少,在一月中有两次高峰,在高峰时分泌的量就多,低峰时分泌的量就少,通过这样规律性的变化,才能使乳腺正常的发育,如果雌激素分泌的量比较多,同时延续时间较长,两个高低峰出现的规律紊乱,就可能引起乳腺过度的增生,说明雌激素分泌量的多少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乳腺有直接关系,但是雌激素的产生是受腺垂体产生的促性腺素的影响,腺垂体所产生的促性腺激素受丘脑下部所控制,因此要了解乳癖的病因,不但要知道雌激素对它的影响,还要了解影响雌激素的生成与产生又是垂体和丘脑下部的作用,如这个环节失去正常的功能,都可能导致女性激素的失衡,所以要完全了解乳癖的病因,必须熟悉女生生殖器的功能和腺垂体与丘脑下部的关系,才能对乳癖的病因有全面的认识。

  乳癖在生气后或精神受刺激时,疼痛即有明显加重,说明精神因素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郭老在乳腺病普查中得知130例乳癖病人中,性格急躁者就有106例,证明精神因素可以影响女性激素失衡,但激素的失衡也可导致性格急躁,从临床多数病人叙述病情时可看出,患有本病后多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总之,本病与女性激素和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临床辨证时应予以重视。

  乳癖辩证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又有肝火与肝郁之别,虚证补益脾胃为法。辨证如下:

  1.肝郁者:双乳胀痛结块,多于经前、生气后加重,并向腋下、肩背部放散,胸闷不舒,喉中有梗阻感,腹胀纳差,月经周期紊乱,舌质不红活或有瘀斑瘀点,舌苔白或兼腻。

  肝气郁结于乳,气血受阻,导致气滞血瘀而结块,情志不畅即痛作,并走窜腋肩等部位;肝失条达则胸闷不舒;气结于喉则时觉梗阻;肝气犯胃,脾失健运则腹胀,纳呆食少;肝藏血,肝气不舒,冲任失调,故月经不能按时而下。治疗原则以疏肝理气为主。

  2.肝火者:乳房、胸胁胀痛,两乳结块,拒按,生气则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目赤肿痛,月经错前,心烦易怒,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肝主疏泄,若疏泄失职而郁,则肝气横逆,故乳房胸胁胀痛;乳头色青属肝,若肝气郁结湿痰流注于乳络,则乳痛结块;情志不畅而使肝郁气滞加重则生气后痛剧;肝与胆相表里,胆味苦,郁久化火,其味上泛于口见口苦;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呕;肝热迫血妄行而致月经错前;肝火引动心火,君火妄动则心烦易怒、尿黄、目赤、舌质红、脉弦数。治疗原则以清泄肝火为主。

      3.肝肾阴虚者:乳房疼痛时轻时重,胸闷,胁肋隐痛,头晕,目眩而干,腰腿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数。

  肝气郁结,不通则痛;郁久化火伤阴致肝阴虚而见胸闷,胁肋隐痛;阴虚则木火必旺故头晕、目眩而干;木火旺必耗肾阴则腰腿酸软,五心烦热,颧红;阴虚而虚火则旺,其加于阴则盗汗出;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治疗原则以滋补肝肾为主。

  4.气血两虚者:乳房疼痛,多在劳累后加重,全身倦怠无力,纳差,稍动则头目眩晕,自汗出,心悸怔忡,易睡易醒,面色不华,舌体瘦,舌尖淡嫩,脉沉细。

  因素体虚弱或因长期忧思而伤脾,脾失运化,气血化源不足,肝无所滋则失其条达而乳房结块;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倦怠无力;气虚失于固表而自汗出;血虚神无安舍则心悸怔忡,易睡易醒;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舌体瘦而淡嫩。脉沉细为气血双虚之象。治疗原则以补益气血为主。

  [针制立法选穴严谨]

  针灸治疗乳癖是郭老多年来临床一直实践探索的一项工作。经20余年近万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并通过与中、西药及自愈对照组进行比较,其针刺疗效优于其他各疗法。由于针刺止痛迅速,肿块消退快,疗程短,医疗费用少,总有效率达94%9%,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治疗时必须辨证论治,据证选穴,掌握针刺得气而施以补泻手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选穴:根据本病病因在肝,又多累及脾的特点,以舒肝健脾,畅阳明之气为主,并随证加减而补泻之。

  甲组穴:层翳、合谷、期门,均双侧。

  乙组穴:肩井、天宗、肝俞,均双侧。

  加减配穴:肝火旺去合谷加太冲、侠溪;肝郁加阳陵泉;肝肾阴虚去肝俞、合谷加肾俞、太溪;气血双虚去肝俞、合谷加脾俞、肝俞、足三里;月经不调去合谷加三阴交;胸闷肩困去合谷加外关。

  方义:本病病位在肝,因肝气不舒常导致胃经经气不畅,乳房为胃脉所过,气血凝滞则结块且痛,故选屋翳以畅乳部的经气而活血;期门为肝之募穴,可舒肝郁之气;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二穴并用以加强疏导上下阳明经气的作用,并有养胃健脾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如脾胃健运,气血充盈,不但可以加强抗病能力而且可以防止肝火犯胃,取肝俞以舒肝气,选太冲而泻肝火;肝胆互为表里,肝火旺则胆火易灼,故用肩井以疏胆气,侠溪以泻胆火;若肝胆气郁,三焦之气亦不畅,则胸胁胀痛,并有腋肩部不适而痛,手足少阳经历行于肩、腋、胸、胁,故用阳陵泉、外关而疏导少阳经之气;天宗虽为小肠之穴,但以治乳疾而功著;脾俞健脾,以补后天之脾土,使气血旺盛;肾俞、大溪以滋肾水,补肾不足,使肝阴得其充。

  针刺方法:屋翳穴针刺呈25度向外刺入1.5寸,有胀感;期门穴在78肋间向外平刺1.5寸,有胀感;肩井穴针尖向前平刺1寸,有胀麻感并向肩前放散;天宗穴针尖呈25度向外下方刺入1.5寸,有胀重感,其他穴可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

  上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补虚泻实。连针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2.副乳癖

  副乳癖,中医医籍中并无此病名及症状的描述,因本病在乳癖病中时有所见,其病因病机与乳癖相同,但由于病位不同,故立此名,以便临床施治。现代医学称此病为“副乳腺增生病”,其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腋前、腋窝有增大柔软的包块疼痛,常在月经前、生气、劳累后加重。

  虽名副乳癖,但仍属乳房病的一种,因个体的差异,腋窝及腋前两处乳基未彻底萎缩废退,若肝气不舒,情志不畅,劳伤过度,冲任不调,均可引起雌激素的平衡,导致雌二醇分泌增多,随血流到乳腺的靶细胞而引起乳腺组织过度增生而发病。

  [辨证思路]

  一侧或双侧腋前、腋窝胀痛,局部有增大弥温柔软的囊性包块,多在月经前、生气、劳累后包块增大、疼痛加重,腋窝有憋胀感,上肢发麻或困倦无力,多兼见胸闷不舒,月经错前、错后,经来小腹疼痛,舌质不红活,脉弦或弦缓。触诊可见一侧或双侧腋前、腋窝或大(如小馒头)或小(如乒乓球)柔软隆起囊性包块,压痛。此多系肝郁气滞所致,治疗当以疏肝理气、通络散结为法则,治疗方法以针灸为主,必要时配合中药。

  [针灸选穴]

  1)副乳包块上下各选一个阿是穴、合谷、三阴交,均双侧。

  刺法:视包块大小决定针刺深度,如包块大于3cm×3cm,可用22.5寸针25度刺入22.5寸;包块小于3cm×3cm,用1.5寸针25度刺11.5寸,以针刺局部有胀感为宜。合谷、三阴交按常规刺法,以得气为佳,也可接G6805治疗机,电流以患者可耐受为准。

  2)肩井、天宗、肝俞,均双侧。

  刺法:肩井穴针尖向前平刺1寸,有胀麻感,并向肩臂放散;天宗穴针尖呈25度向外下刺入1.5,有胀重感;肝俞穴针尖呈45度向下刺1寸,有胀麻感,向下放散,也可加电针。

  上述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连针10次为一疗程后,两个疗程间体息3日,继续进行下一疗程,一般12疗程后,包块可缩小或消失。

  3)加减配穴:肝火加双太冲,用泻法;肝肾阴虚去肝俞,加太溪用补法;气虚加血海,针用补法。

  因患者不愿针刺治疗或者针刺不方便,可用中药治疗。方药:

  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莪术10克,昆布15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丹参15克,青皮10克。

  若肝火可加龙胆草10克、夏枯草15克;肝肾阴虚可加山萸肉10克、肉苁蓉10克;气血虚加黄芪30克;若脾胃虚弱可加山药15克、焦三仙各15克。每日一剂,煎服。

  3.乳痛症:

  乳痛症的名称目前见解不一,有的将其列入乳腺增生病的范围内,有的则认为它是一种临床症状的表现,无乳腺病理改变,不宜作单一病名存在。郭老从有关病理资料获知,乳痛症并非无病理改变,只是乳腺小叶及其乳腺导管轻度增生,病理变化较小而已,本病多发于中年妇女,以乳房疼痛或触按痛而无明显肿块为特征。故“乳痛症”这一病名应独立存在。

  本病多因素体性格急躁,情志易于抑郁而致肝气不舒,使肝木失于条达,肝脉布于胸胁,乳头色青属肝,若肝之气机不畅,易致乳部脉络不通而致乳痛症的发生。

  从组织学观察,主要为乳腺小叶增生,以腺泡或腺小叶增多为主,或纤维组织增生,或腺泡上皮萎缩,仅存萎缩的导管,有的表现为腺管或腺泡的上皮层增多等病理学改变征象。

  [辨证思路]

  本病以月经前双乳胀痛或刺痛为特征,有的患者疼痛可向腋下、肩背部放散,月经后疼痛锐减或消失,少数患者可呈持续性疼痛或乳房有憋胀感,一般乳房外形、皮色无异常,触按无肿块,仅有乳腺腺体略硬,或如哺乳状乳房而压痛,腋下淋巴结不大,脉多弦,舌质不红活,苔薄黄。多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症。其病机多系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治则与选穴可参照乳癖证的治疗。

  4.男乳疬(男性乳房发育症)

  男乳疬为中医学病名,现代医学称此病为“男性乳房发育症”。男性若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硬性结块,称为中心性男性乳房发育症,而如同少女一般乳房增大,伴有疼痛者则称为“弥漫性男性乳房发育症”。 男性乳房与女性乳房其生理、病理有所不同,男性没有分泌乳汁的腺小叶,仅见腺管、纤维、脂肪的增生。

  男乳疬可见于任何年龄的男性,但以青年较多见,女乳疬则见于8-12岁女孩。10岁左右男孩乳疬病因病机与幼女乳疬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其病因如外生殖器发育不良、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睾酮分泌减少、肝脏功能受损和长期服异烟肼、洋地黄等使雌激素在肝内破坏过程发生障碍或比例失衡而致含量增多,刺激、激活乳房腺体增生所导致。中医学认为,乳头乳晕色青属肝,肝脉布于胸胁散于乳,乳房为胃脉所贯,阳明经多气多血,肝气不舒,胃经经气上逆,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痰凝互结乳络成块而发乳疬。

  [辨证思路]

  乳疬症多因肝郁气滞,痰湿结于乳络。临床若见10岁男孩,单乳或双乳发病触及25分硬币样扁平蚕豆样结块,质地较硬,边界清,皮色不变,触疼,此为“中心性男性乳房发育症”。如乳房一侧或双侧呈少女(14岁女孩)隆起的乳房,触按柔软不疼或痛,常无全身症状,为“弥漫性男性乳房发育症”,成人男性易患,此型难愈,治疗时间较长,但多能治愈。其因为患者平素心情不舒,七情过极,肝气抑郁,久则导致阳明之经气失于通达故见乳痛,根据脉舌辩证多为肝郁之证。治疗应以舒肝理气,散结止痛为原则。

  [治疗选穴]              

  屋翳、乳根、合谷,均双侧;肩井、肝俞,均双侧。

  每日1次,两组穴交替使用,8次为1个疗程后,休息3日,继续进行下一疗程,一般10余次即可获效,也可配服其他中西药物及外敷药物治疗。

  针刺方法:根据年龄、体形选用针具,屋翳、乳根均用1.5寸毫针以25度向外刺入11.5寸,有胀感;肩井穴针尖向前平刺1寸,有胀麻感向肩部放散;肝俞以45度针尖向下刺11.5寸,有抽胀感,合谷可按常规腧穴操作方法进行。

  加减配穴:气血亏损可加足三里、气海;肝肾阴虚去合谷加太溪。必要时可用醋膏(郭诚杰教授自创)外贴配合治疗。

  醋膏制法:五倍子10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三味药粉碎后,过100目筛,混合装瓶,米醋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放凉后,将药末调成糊状,装瓶密封,放在避光处。用进按乳方肿块大小涂匀,用塑料满膜覆盖,以防沾污内衣,一日一换。外敷数次后,如贴之处皮肤发痒或见小红疹,可暂停使用,待皮肤红疹消失后再用。

  5.幼女乳疬(幼女乳房发育症)

  幼女乳疬是指610岁女孩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疼痛的病证。小孩本身肾气未充,冲任调理功能尚未强健;加之情志极不稳定,喜怒悲恐较成人更甚,由于社会的进步,儿童心理发育也行应提前,尤其是缺乏正确教育,娇生惯养而任性,一旦所愿不遂,则恼怒而起,以致肝气横逆;同时食多肥甘,其渴多冷饮,易伤脾胃而致痰浊内生,痰气互结,阻闭乳络成块而发病。

  [辨证思路]

  临床多见一侧乳头下结块,状如25分硬币样扁平或如蚕豆样较硬肿块,压痛,皮色无异常,此型肿块称“幼女中心性乳房发育症”。若见单侧或双侧乳房隆起,压痛,质地较软,皮色无异常,极似14岁幼女正常乳房发育形态称之为“幼女弥漫性乳房发育症”。此两型中以中心性较易痊愈,而弥漫性痊愈较为困难,故后者一般疗程较长,结块不易溃破,多无全身症状。本病多因所欲不随,肝气郁结,痰湿结于乳络而成。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散结止痛为法。

  [选穴治疗]

  1)屋翳、乳根,均患侧,合谷、三阴交,均双侧。

  2)肝俞、肾俞,均双侧。

  刺法:上两组穴交替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8次为1个疗程,视病情而行下一疗程。

  由于部分儿童不易接受针刺治疗,故可内服中药。其方为:

  1)乳乐冲剂(郭诚杰教授自拟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9克,茯苓10克,莪术9克,昆布15克,青皮9克,香附9克,玄胡9克,黄芪15克,仙灵脾12克。经加工制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0克,温开水冲服。

  2)消癖丸(郭诚杰教授自拟处方)夏枯草10克,柴胡10克,青皮10克,橘核10克,鳖甲10克,半夏10克,白芥子9克,三棱9克,莪术9克,昆布9克,山慈姑9克,乳香9克,没药9克。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可据证情及患者年龄酌用其量。还可外用醋膏贴敷。

  6.乳核(乳腺纤维瘤)    

  中医学对乳腺纤维认识比较模糊,无独立病名。由于本病系乳房上有结块,时可伴发乳腺增生病,所以归于“乳癖”范畴,对不伴有乳腺增生、不痛不痒的患者,则归属于乳疬(男女乳房发育症)。

  本病好发于1825岁青年妇女,此年龄期的女性多幼想、多忧伤、情感脆弱,一旦遭受挫折或幻想破灭时常造成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思虑伤脾,痰湿凝于乳络而刺激乳腺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形成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光滑活动度大的包块。

  [辨证思路]

  本病常于一侧乳房单发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无痛性包块,也有双侧乳房均发者,一般生长缓慢,也有近数月来迅速增大者。触按包块活动度大(如滚珠),与皮肤及基底组织无粘连。多无其他特殊不适,若自觉或触按有疼痛者,多系伴发乳腺增生病者。本病舌、脉多示肝郁气滞证像。治疗上以舒肝理气为基本原则。

  [针灸选穴]

  穴位:瘤体上下或上下左右、合谷、三阴交。

  刺法:按瘤体大小确定进针点后,在瘤体上下各刺一针,也可在瘤体上下左右用一寸针向瘤体中心刺入,其刺入角度以45度为宜,刺入深度以11.5寸为宜;合谷、三阴交均双侧取穴,针用泻法,也可加用G6805治疗机行脉冲电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针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继针下一疗程,一般治疗两个疗程瘤体可缩小或消失。本组穴为单纯乳核所选用。

  若为乳癖伴发乳核,可用乳癖针刺甲乙两组穴位的基础上,再于瘤体上下左右各加刺一针,以宣散结块。合谷以畅阳明经之气;三阴交以调和冲任。必要时配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方药:

  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9克,甘草6克,川芎9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当归15克,黄药子15克,益母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如坚硬不消者,可加三棱、莪术。

  7.乳痨(乳腺结核)

  乳痨是指乳房因结核杆菌感染引起慢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但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滞痰凝有关,故又称“乳痰”,西医则归属于“乳房结核”的范畴。

  本病多因素体阴虚,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胃经挟痰浊上逆结于乳络,郁久化热,成脓溃腐、穿破成漏,脓汁清稀,挟杂败絮,长期流脓而耗损气血迁延难愈,西医学认为乳房结核多是结核杆菌血行传播所引起,原发病灶多为肺结核或肠系膜结核。

  [辨证思路]

  本病多为已婚2040岁青壮年,有原发性结核病灶,病情进展缓慢,初起乳房有一个或数个结块,质硬不坚,推之可动,皮色不变,按之不痛,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逐渐与周围组织粘连,推之不动,肿块渐大,患侧腋下淋巴结肿痛,伴有全身倦怠无力,五心烦热,低热盗汗,纳差,脉细数。

  证属肝郁气滞,痰浊凝结。可作结核菌试验、化验血沉、脓液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菌,胸部透视找原发病灶,有助于诊断。如果肿块增大,中间变软,隐痛,按之有波动感,此脓已形成,又当别论。

  [中药治疗]

  此病初期仍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主,方剂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味。

  柴胡9克,夏枯草15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陈皮6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服。阴虚盗汗者加麦冬、地骨皮、秦艽;局部红肿脓液多者加蒲公英、猫爪草。

  外治:阳和膏外贴,在阳和膏上放少许麝香,可加快肿块缩小或消失。

[网络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