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围性面瘫概述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口眼歪斜或歪斜风,西医称为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面瘫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冷风趁虚而入,筋络失养所致。我个人认为:面瘫的出现与其所在部位有很大的关系,因面部经常暴露于外,而其他部位却可以保护起来。如在过去,特别是司机突然打开车窗,使面部与外界的冷空气迅速接触而发病。从中医看,面部主要分布手、足阳明经和手、足少阳经,中医认为阳明经和少阳经受邪后必然面部气血失养,口眼歪斜。
二、周围性面瘫的致病因素
第一、热毒侵袭 如咽炎、牙龈炎、牙痛、中耳炎等面部邻近器官发炎,常常累及面部神经。不仅仅是冷风的原因。
第二、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会引起发热,但要注意外伤等除冷风以外的原因。
第三、生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病人自诉生气后,第二天发生口眼歪斜。从西医角度考虑,因生气后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痉挛,根据解剖,面神经上边的神经粗,下边神经细,面神经供血受影响,而后导致面神经缺血,功能受到影响。临床上应注意冷风以外的诱因。
第四、外伤 面部受损导致的面神经的损伤。
第五:受湿 面部受湿后可能引起面神经受湿,从而引起面瘫。现代医学认为,受冷风以后引起面神经炎,西医不承认风邪致病,只有面瘫认为是受冷风引起血管痉挛,面神经供血失常,细胞处于失常状态,从神经损伤程度看病情恢复的情况。
三、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及临床表现
从临床症状看,起病急,无任何症状,突然发病出现口眼歪斜,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额纹消失,症状轻重表现不同。从年龄看,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从几岁到七八十岁。从季节看,大部分都在春秋,因春秋季节冷暖气候交替变换。现在看夏季也可以发作,人热时,喜欢吹空调和风扇,因而受凉,在八九月发病率较高。风寒,八九十月主要是风寒引起,其它的发病率较低,主要是风寒。总的治则为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在近几年发现头面部症状最明显,不能忽略除冷风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面瘫。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不常见,过去带状疱疹常出现胸肋骨,但现在头面部较多见,疱疹还没出现时,先出现口眼歪斜,然后出现头痛,而后出现疱疹。必须把病因分清,辩证治疗。
四、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1.针灸治疗 取穴取阳明经和少阳经穴治疗,将穴位分为两组,第一组:颊车和地仓互相透刺,阳白和鱼腰透刺。第二组:下颊车和下地仓互相透刺,鱼腰和丝竹空互透,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取合谷和太冲。两组穴位循环针刺,一般情况最快需要5-6次,有的需要1-2个疗程,这样容易出现穴位疲劳,皮部及细胞容易受损,所以要进行两组穴位循环针刺。针刺面瘫更应注意中枢性面瘫,将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区别开来,治疗时应注意高血压病史。
2.辩证分型
第一、风寒引起的应加上灸法;热毒和风温引起的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如板蓝根和病毒灵等,针刺穴位取外关、昆仑,昆仑和外关有排毒作用。
第二、肝郁者可以用活血和舒肝理气的药物。
第三、外伤引起的面神经受损,针灸对神经生长有作用,如效果不好,可在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以促进神经的生长,一般注射0.5的。面瘫时耳后痛的可用翳风。因面神经从耳后出来,神经水肿引起疼痛。伴有感冒而引起头痛、耳后疼得,可用太阳、风池 。
第四、应根据病情给病人解释清楚,一般面瘫病人心理队病都有些恐惧,特别是年轻人。根据病情按抚病人,如可以给病人说针灸疗效好,要坚持治疗。嘱托病人用手搓脸,热水洗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不要感冒,不用冷水洗脸、漱口,遇到冷空气时要戴口罩。
针灸应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效果好。早期治疗时应用轻刺手法,不要加电刺,应取穴位少一些,同时告知病人病情,本病发病有一个过程,六七天后病情才能稳定,起初治疗可能没有效果,1周后才可用电针,电量不能太大。可据病情情况预测在大约几个疗程后好转,如病人面神经细胞的凋亡多,头疼和耳后乳突疼,同时舌前1∕3感觉失常,味觉消失,流眼泪,说明病情重。因面神经冠状分段下段神经中断,耳鸣,舌前1∕3 感觉失常,神经上段受阻出现流泪,后遗症明显,效果不好。
治疗方法:过去仅用牵正散,疗效慢和使用不方便,现今用地巴唑10毫克,每天3次,每次2片,该药有扩张血管作用;维生素B1,每天3次,每次2片;强的松片,每天3次 ,每次1片,该药有延缓病情的效果,可缩短疗程。
针刺方法:地仓透颊车,下地仓透下颊车,针刺15度,针刺在咬肌上或中。面瘫原本血液循环受影响,神经受损,功能降低,血液吸收减慢,形成瘀血瘀滞不通,针刺可起通经活络作用。针刺鱼腰穴时,不要刺在毛囊上,可稍向上刺。口角歪,地仓透迎香。